2024年12月23日   00 : 02 注册|登录

让家门口的养老服务可望又可即

编辑:河南省老龄产业协会
发布于:2021-08-31 14:18
阅读:898

夏末秋初,经历了特大暴雨灾害的重重考验,扛过了疫情袭来的忐忑不安,因着八方驰援和顽强坚守,以及无数平凡人的兢兢业业,我们的生活正在日渐恢复正常,我们的城市也在重新焕发生机。然而,灾后的重建工作必然会面对重重难关,一些群众的生活难题也可能凸显。如何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,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,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党员领导干部面前的重要课题。

  省委书记楼阳生多次强调要切实抓好“一老一小一青壮”民生工作,“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,围绕全生命周期强化普惠性、基础性、兜底性民生建设,深入开展‘我为群众办实事’实践活动,聚焦‘一老一小一青壮’抓好养老服务、基础教育、技能提升”。

  尊老爱幼一向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,而青壮年作为家庭的主力和担当也不容忽视,在当下,聚焦“一老一小一青壮”,解决好老人的养老问题、孩子的养育教育问题,以及青年人的就业问题和技能提升问题,无疑就是在解决千家万户的民生问题和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。

  聚焦之后,如何解决,楼阳生书记提出了“普惠性、基础性、兜底性”的民生建设指导原则。为此,本报针对“一老一小一青壮”所涉及的民生问题进行了相关调查采访,以期助力各地各部门为群众办好实事,解好难题,不断增强群众的满意度。 

  构建社区居家养老体系,我省的“新任务”

  “当你老了,头白了,睡意昏沉,炉火旁打盹,请取下这部诗歌,慢慢读,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。”这是英国诗人叶芝在名篇《当你老了》中描摹的爱人晚年情景,幸福透纸而出。

  但真实世界的老年人,却普遍面临养老问题,使得老龄化成为全球课题。为此,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“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”。这是首次在党的全会中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,为“十四五”乃至今后更长时期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了基本遵循。

  如何应对老龄化,让老年人安度晚年?我省在积极部署行动。 

  扑面而来的老龄化

  88岁的黄老,依旧保留着年轻时从事新闻工作的习惯,每天都要看看国内外的大事。眼下,习近平总书记的一次调研引起了他的关注——因为这个调研也与他有关。

  近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承德市考察期间,来到高新区滨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,就养老服务开展实地调研。

  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中强调,满足老年人多方面需求,让老年人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,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责任。要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,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,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,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、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。

  听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养老工作的讲话,黄老想到了自身:年壮工作,年老退休,虽然有三个女儿,可人都在国外,家里只有自己和身体不好的老伴。“养老还真是个问题,幸亏有个亲戚愿意来家照顾,否则晚年生活一定麻烦多。”

  对晚年生活有担忧,在当下中国不仅仅他一个人,这是每个老人几乎都要考虑的大事。

  当前,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超2.6亿人。有关部门预测,“十四五”时期,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。

 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“十四五”规划建议中,又首次将“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”从卫生健康领域单列出来。

  “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,事关国家发展和民生福祉,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、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。”今年5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,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现实意义。

  老龄化是国家要积极面对的课题,也是我省需要足够重视的社会问题。根据“七普”数据,我省60岁以上老人1796万,占常住人口的18.1%;65岁以上老人1340万,占13.5%;80岁以上老人225万。

  完善养老服务体系,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键举措。“十四五”规划纲要提出多项举措,包括“整合利用存量资源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”“积极发展农村互助幸福院等互助性养老”等。

  为此,7月9日,省委书记楼阳生深入郑州市部分社区、养老机构,调研养老服务情况,主持召开座谈会,研究推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。

  楼阳生书记指出,老龄化是社会演进的必然阶段,养老问题是社会进步带来的社会问题、民生问题,养老工作做得好不好是民心问题、政治问题。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养老问题,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、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,更好满足老年人过上美好生活的需求。 

  正在发力的“家门口养老”

  黄老目前的养老是居家模式,且有亲戚照顾,微有近忧,但不影响生活质量。其实,围绕着如何让包括他在内的老年人今后生活更美好,全国的养老服务网络正在织就。

  在国家层面,应对人口老龄化、实现好老有所养、推动养老产业健康发展,这些都是习近平总书记关注的重要工作。

  在省级层面,加快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楼阳生领办的“我为群众办实事”项目。

  截至2021年6月底,全省共有养老服务设施1.4万个,托养床位37.6万张,其中,护理型床位15.6万张,占41.5%。已建成社区养老设施3533个,提供嵌入式托养服务的街道养老中心240个。建成17个智慧养老服务平台,覆盖老年人超过800万。建设100个县级特困供养机构、提升改造1811个乡镇敬老院、支持7780个村级幸福院。

  同时,郑州、洛阳等7个省辖市列入国家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试点,35个县(市、区)和单位被确定为全国智慧健康养老、医养结合、森林康养试点。

  不可否认的是,虽然我省逐年加大在养老方面的投入,但我省养老服务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,主要是城市养老服务相对滞后、农村兜底供养能力不强等。

  根据省民政厅提供的最新数据,这些不足有四个方面,一是养老服务设施不足。截至6月底,社区和街道养老设施覆盖率分别为52.9%和36.2%。为失能半失能人员服务的县级特困供养机构覆盖率尚不足2/3。二是养老服务功能不全。绝大部分社区养老仅能提供日间照料或文体活动,具备助餐、助浴、助行及短期托养等综合功能的养老设施相对欠缺,与老年人期望提供的医、护、住、食、娱、学等一站式、“离家不离亲”的普惠性养老服务有差距。三是市场参与热情不高。仅有6个省辖市制定了社区养老运营补贴政策,全省200张床位以上的养老企业仅有66家,连锁运营20个社区以上的本地品牌仅有5家。四是专业人才队伍不强。目前仅有3万余名护理人员,养老队伍总量不足和结构性矛盾并存。

  调查显示,我国九成以上老人倾向于居家养老。在社区内嵌入优质、专业养老服务资源,满足在家养老的老人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优质服务的需求,不仅有利于降低养老成本,还能让优质养老服务惠及更多老年人。

  弄清楚了“供”与“需”的矛盾,也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。

  8月27日,我省召开加快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动员部署会。副省长陈星在会上强调,要紧盯体系健全、政策完备、机制完善的目标,着力破解养老设施建设、市场主体培育、专业人才培养、财政金融支持等方面的瓶颈制约,加强组织领导,全力推进我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。  

  老龄化到来,养老服务的期与盼

  随着老龄化的到来,养老问题备受关注。在乡村,许多青壮年外出打工创业;在城市,许多子女天天忙于工作。留守、独居老人空守家园的情况日渐普遍。

  如何老而无忧、老有所养、老有所乐?

  近日记者听了听老人们的心声,看了看他们的养老现状。 

  普通居民的养老困惑

  “老伴病故了,儿子儿媳在杭州打工,孙子孙女也在杭州,我一人守着小洋楼。眼下,我能吃能动,就怕过节、生病。”8月25日下午,沈丘县赵德营镇高楼村85岁的谢爱英对记者说。

  8月26日一大早,该县周营镇谢营村79岁的郭兰英,起床做早饭。馏个馍,弄个青椒一炒,一顿饭打发了。“一个人好办,中午煮面条,晚上、早上烧点稀饭,有时就不吃晚饭了。”郭兰英说。

  院里一条小狗见了主人,尾巴摇得欢。郭兰英摸着小狗说:“中午剩饭喂小狗。儿子儿媳在城里有房,都在外面打工。平时没事他们不回来,就春节回一次。天天就我自己,狗和我做伴。”

  谢营村党支书谢玉辉说:“村里1600口人,有400多位60岁以上的老人留守,青壮年都出去打工了。由于村集体经济弱,不能从物质上为老人解决啥问题。哪位老人遇到突发情况,只要知情,村里会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。”

  周营镇王寨村党支书王运启介绍,在传统观念下,子女是老人晚年生活的重要保障。可由于青壮年大量外出,他们无法为父母提供经常性的照料和关怀。

  与农村老人一样,城市老人也面临种种养老困惑。郑州市二七区杏苑社区85岁老人李祖显,退休后和老伴的生活一直很好。可随着年龄增长,眼睛看东西模糊了,去医院做手术不见好,后来几乎看不见了。从此他脾气变坏,好在有老伴儿陪同。但是去年,老伴儿突然去世。尽管子女常轮流照顾他,可他觉得平时就他一个人,眼睛又看不见,还是难以生活下去。

  从郑州市七一三所退休的李阿姨、李叔叔夫妻俩,都76岁,生活也面临很多困难。李阿姨心肌缺血,住过几次院;李叔叔腿脚不方便,出行靠轮椅。 

  安度晚年的幸福老人

  走进沈丘县槐店镇大王楼村永祥敬老院,院长葛荣兰正在组织老人接种新冠疫苗。步入老人卧室,除了被褥、洗漱用品、桌椅等,都配有电视、空调和卫生间。

  “这是民政部门扶持建起的民办敬老院,由一所废弃小学改建而成,吸纳62名留守、独居老人。”院长葛荣兰介绍。

  “这儿人多热闹。能聊天说话,一起打牌。医生定期体检,头疼发热都能解决。”来自该县赵德营镇赵德营村76岁的赵学中说。

  “妞,啥时候开院,想和几位老哥吃你包的饺子啦!”“疫情过去就开,正在盘馅儿,保证中午让您吃上饺子……”8月24日,尉氏县邢庄乡葛庄村幸福院工作人员张凤兰,接到70多岁院民王进才的电话。

  “幸福院的老人多是五保户、孤寡老人,因为疫情不能聚集,这些天让他们各自回家了。”张凤兰说:“以往,他们每天一早过来,有说有笑。晚上才走,这儿跟他们家一样。”

  如今尉氏县不少乡镇通过改建闲置学校、老村室或租赁民宅、厂房,纷纷在村里办起幸福院。为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和独居老人提供午间就餐、休闲娱乐、协助如厕等服务。

  郑州市二七区杏园社区李祖显老人,生活有了好转是在去年子女让他来到社区嵌入托养中心后。刚到托养中心他情绪不稳,护理人员陪他聊天,两周后情绪好了起来。

  现在他每天唱戏、听新闻,饭后在护理人员搀扶下去按摩椅上按摩,上午9点准时参加老人趣味游戏,11点在护理人员陪护下到走廊扶着安全扶手行走锻炼。下午还会有按摩师来给他按摩,三五天安排洗一次澡。他说,眼睛看不见,啥事儿都要人帮助,工作人员就是他的眼。他喜欢唱戏,工作人员就是听众。这是他第二个家。

  84岁的魏淑凤,是郑东新区永平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老人。老伴去世后,儿子把她从老家接到郑州。

  “我们白天忙,她一人在家,周围环境和人员都不熟悉,加之上下楼不方便,天天吵着回老家。她回老家,我们又不放心。”魏淑凤的儿子说。“2018年底,我们到服务中心了解后,就把母亲送来了。周一到周五她在服务中心,星期天回家和我们一起住,每次回家她都跟我讲参加啥活动,她蛮精神、可高兴。”  

  普惠养老如何落实

  据调查,在广大乡村,由政府投资的乡镇、办事处敬老院,一般只承担供养五保户、鳏寡孤独老人的责任,许多有子女的老人不符合进院条件;而农村民办敬老院刚刚起步,处于培育发展、辐射带动的时期。

  沈丘县孟寨村村民孟庆民认为:农村互助合作养老应推广。可明确家庭负担比例,形成多部门、多层次、多渠道投入机制。引导农村青壮年返乡创业。开展职业技能培训,鼓励农村青壮年就地转移,从源头上减少老人留守、独居现象。很多子女都注重物质上的孝顺,而老人更期待的是精神盛宴。子女应常回家看看,让老人在心灵上得到慰藉。

  河南孝之源养老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说,应发展智能化+N个养老服务需求,如智能助洁柜、智能取餐柜、智能语音操作等,方便老年人。进行适老化改造化解老人生活风险。不少老人生活的小区适老性差、出行难、意外风险高,适老化改造迫在眉睫。建议政府购买低偿高频为老服务项目,引导老人合理消费。尽快出台参照性、操作性强的居家养老服务收费标准。针对养老专业技能人才较少、团队不稳定、年龄偏大、文化层次偏低情况,强化培训力度,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增加特殊岗位补贴,鼓励年轻人从事养老服务。

  郑州市童馨园养老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认为,郑州市老城区人口密度大,老年群体多,养老需求大,缺乏养老服务用房;新城区有养老用房,但相当一部分未按养老标准建设,位置分散,不少是设备层和架空层,改造难、成本高,面临验收难的情况。

  因此这位负责人建议,政府租赁、置换用房或给予租房补助,从规划设计开始加强业务指导并参与用房移交。对需兜底保障的特殊人群完善长效购买服务政策;对虽有强烈服务需求、但消费能力弱的老人,建议政府购买公益岗位或加大服务购买力度。养老行业利润低、融资难,希望政府出台政策给予金融政策扶持。只有这样,普惠性养老服务才能真正成型。 

  孝贤之乡的养老探索

  “奉母镇是孝贤之乡,孝顺儿子、儿媳,孙子、孙媳层出不穷。可是,和其他广大乡村一样,奉母镇的各个村庄也面临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,就是许多孤寡老人、留守老人不会做饭,有的图省事不做饭,饥一顿、饱一顿。特别是有了病,不会照顾自己,日子过得更麻烦。”8月27日接受采访时,西华县奉母镇党委书记陈鹏说。

  为此,2019年该镇根据国家政策,对农村集体土地产权进行改革,对集体土地,如林场、果园、试验田等明确所有权、承包权和经营权;对废坑塘、河滩开发利用,共整合出集体土地3800多亩归集体所有。集体土地收益70%为农民分红,30%作村集体积累。这样各村一两年下来,都有10多万元积累。

  到2020年下半年,时机基本成熟,镇党委、政府决定在村里开设乡村大食堂。无劳动能力的老人免费吃饭;有劳动能力的老人,只要给村里做公益,凭票吃饭,开支由村集体负责。

  七里仓二村是试点。村党支书何世圈说,该村有34个孤寡、留守老人。2020年11月,村里乡村大食堂建成。食堂设在一个去世的五保户家,村里将房子粉刷一新,买来厨具、桌椅,做饭的是本村两名妇女。

  早饭和晚饭是馍菜、稀饭,午饭是面条、米饭、炒菜,每逢节日有饺子、包子、油条。老人端着饭,到饭厅围桌就餐,边聊边吃边看电视,其乐融融。食堂配有消毒柜,老人吃过饭,碗筷清洗放到里面消毒,像机关食堂一样干净。

  何世圈说,村民只要参加义务劳动,每次可领到1个积分,到乡村大食堂,就是一顿免费饭菜。

  70岁的何广炎说,他腿脚不灵便,干不了体力活儿,就到村里转转。哪儿不干净,他就招呼一声,让大伙儿来打扫,有时帮食堂买菜,一天能挣3个工分,顿顿吃食堂。大食堂凝聚了人心,把人组织起来了。公益事儿有人干、有人管啦!现在已有30多位老人,在大食堂免费就餐。

  在外工作、打工的人员,纷纷为乡村大食堂捐款。村里一个养殖户,连续为乡村大食堂捐了两头猪。何世圈说,为了让老人更好地享受集体福利,村里聘请高级农艺师作指导,种植120亩木耳,让吃食堂的老人共同劳动管理,目前木耳喜获丰收。

  在七里仓二村带动下,如今奉母镇的前邵村、刘庄村、窑庄村也纷纷开办乡村大食堂。窑庄村党支部发动本村在外工作人员、务工经商成功人士捐款,为乡村大食堂买来上百只羊让老人们放养,既增加了村集体的收入,又改善了老人们的生活。

 

热门推荐 更多 >>
小编正在为您准备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