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03月28日   18 : 31 注册|登录

以情奉献事业 用爱守护夕阳

发布者:河南省老龄产业协会
发布于:2019-09-23 10:19
阅读:880

乍看第一眼,她就是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太太;坐下一交谈,原来她有着超前的思维和意识。退休19年,她仍不服老,走起路来虎虎生风;认准一件事,她心无旁骛,不达目的决不罢休;虽年近古稀,她仍心系公益,愿把余生奉献养老事业。她,就是信阳爱心老年公寓负责人,信阳市饮食服务公司原党支部书记、经理李冬珍。

由于需要常年伺候卧病在床的公公婆婆,退休前的十来年,李冬珍犹如一个飞起来的陀螺,高速运转仍分身乏术。身心疲惫的她,就此萌生了退休后投身敬老养老事业的想法。由于感同身受,李冬珍一退休就积极筹措资金,在自己家里办起了信阳爱心老年公寓。19年来,她把全部精力和身心都投入到敬老养老事业,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。

让我们走近这位老人,回望她走过的艰辛历程,捕捉她敬老爱老的细节,感受她干事创业的作风,发现她熠熠闪光的品格,学习她回报社会的精神。

感同身受  投身养老事业

穷人的孩子早当家,1966年,16岁的李冬珍初中一毕业就参加了工作。由于聪明能干、头脑灵活,又不怕吃苦,不到40岁,她就一步一个台阶,从基层一直做到信阳市饮食服务公司党支部书记、经理位置,手下管理上千号人。可是,原本展现在面前的美好人生画卷,却因为一件意外发生的事戛然而止。

李冬珍清楚地记得,1984年4月30日中午,一家人高高兴兴地聚在一起打算吃个团圆饭,可是,意外突然发生:70多岁的公公可能因为儿孙绕膝,一时激动得不能自已,突然昏倒在地失去知觉。一家人手忙脚乱地把他送到信阳市中心医院抢救。

而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是:就在当天傍晚,本来就患有高血压的婆婆受不了突如其来的打击,不慎摔倒在地。情况紧急,得知消息的李冬珍夫妇急忙赶回家中,把婆婆送往附近的信阳市卫校医院。

不幸的是,经过紧张抢救,公公从此落下偏瘫的毛病,卧病在床,不能自理;婆婆成为植物人,失去了知觉,没有了意识。两位老人在床上一躺就是10年。

36岁,正值干事创业的年龄,李冬珍却从此陷入事业和家庭不能兼顾、孩子和老人无法两全的境地无法自拔。整整10年,李冬珍怎么熬过来的,至今回想起来,她仍忍不住唏嘘感叹。

3个孩子正在上学,单位工作任务繁重,当时,她多么希望有人能拉她一把,帮她一下。可是,限于当时的历史原因和经济条件,她只能咬牙忍着。直到1994年,公公溘然长逝,次年,婆婆撒手人寰,孩子也都渐次成人,李冬珍才稍稍松了一口气。可这时,她已然到了退休年龄。

1999年,听说李冬珍将要退休,许多单位领导央亲托友找上门来,希望能返聘她去继续工作。可李冬珍都婉言谢绝了,因为她在退休之前就打定了主意,要自己开办一家养老院,让那些和她有着类似遭遇的中年人,不被家庭拖累,能轻装上阵。

可是,当李冬珍把这个想法告诉家人时,丈夫和孩子们都坚决反对。丈夫劝她:“辛苦了大半辈子,现在终于可以轻闲轻闲,还折腾个什么劲儿,办敬老院要操多大的心,担多大的责任,你要真是闲不住,搞个啥不好呢?非要干这出力不讨好的事。”孩子们说:“爷爷奶奶的事让您受了那么多苦,现在我们都长大了,能养活您,您就好好享两天清福吧。”就连朋友们听说后,也都纷纷跑来劝她。

看到大家的反对,她也曾犹豫过,但李冬珍主意已定,决定的事不能轻易改变,她把自己想办养老院的想法告诉了市、区妇联后,得到大力支持。省妇联领导听说后,也专门打来电话告诉她:“你的想法很好,是在帮政府解决难题,如果遇到什么困难,妇联是你的坚强后盾。”有了上级部门的支持,她坚定了创办养老院的决心。

艰难创业  精心照护老人

办养老院,说起来容易,可真正要做起来,却难。首先遇到的难题就是找到合适的场地。整整半年时间,她跑遍了市区的大街小巷,房子倒是找了不少,可人家一听说是办养老院,都直接回绝了。原因很简单:一是怕弄脏了房子;二是怕万一老人在自家房子里过世不吉利。

李冬珍从没向困难低过头,这次也一样。她思前想后,决定干脆在自己家里办养老院,虽说场地小了点,但也能住下二三十位老人,先办起来再说。看到她如此执着,家人和朋友也从当初的不理解、不支持,改变了态度,默默地支持她。特别是当时已年逾80的父母,觉得女儿在干一件了不起的事,关心她、鼓励她。

有了父母和家人的大力支持,她更坚定了创办养老院的信心。2000年3月,在市、区妇联的关心和支持下,信阳爱心老年公寓在她和几名下岗职工姐妹的一番努力下,开始营业了。

创业之初,李冬珍就面临两大困难:一是资金问题,二是用工问题。

一开始,公寓十分简陋,只有几间破旧的平房。李冬珍规划出了22张床位,并按此标准添置了床、柜、被褥等生活必需品。虽然精打细算省着花,可借来的几万元资金还是很快就用完了。为了省钱,李冬珍就自己动手油漆门窗、粉刷墙壁、整修地板。经过她的努力,公寓的面貌为之焕然一新。

硬件设施齐了,软件也要跟上,可好不容易招聘来的5名下岗女工,没干几天,就因为吃不了苦、受不得委屈,一下子走了两个。

人手不够,她就自己上。李冬珍既要搞管理,又要当采购,还要做护理员,整天忙得脚不沾地,如一只无法停下来的陀螺。

她从老人的饮食、卫生、服务、医疗和健康等方方面面下功夫:老人们胃口差,消化不好,咀嚼、吞咽功能退化,她就熬制各种各样的营养蔬菜粥、搭配一些面食,帮助老人们吸收营养,增强体质;为改善卫生条件,她给老人勤洗澡、勤换衣服、勤洗被褥、勤晾晒,对室内勤消毒、勤通风,保证室内空气清新、干净整洁;她还为每位老人建立了身体健康卡,每天早晚各测量一次血压和体温,并做好记录,已便及时准确地掌握每位老人的身体健康情况。

生活上要吃好、住好,精神上也要保持身心舒畅。为缓解老人孤独、失落、忧郁的情绪,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,李冬珍积极与信阳职业技术学院、市第十三小学实验幼儿园等联系,建立养护服务培训基地和素质教育基地,动员社会各界力量,定期来公寓对老人进行精神抚慰。现在老人们总是期待、盼望周末快点到来,他们知道,这些年轻人能给他带来最甜的笑容和最温暖的话语。

真诚服务  真心换来真情

李冬珍经常说,开办养老院,说难是很难,说容易也容易,就看你心里怎么想,行动上怎么做。她经常告诉员工,要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对待老人,只要你用心了,老人都会感受到你的真诚,他们同样会以真诚来对待你。

医药公司的胡翠兰老人,无儿无女,李冬珍就把老人当作自己的亲生母亲,逢年过节陪她聊天,生病服侍在床,为她添置四季衣服,老人感动地逢人便说,李院长就是她的亲闺女。

有一位老人因脑溢血成了植物人,吃饭只能通过鼻饲。李冬珍就和护理员一道,用注射器为他注射流食,往往小半碗食物,一个多小时才能喂完,一天四五次,周而复始。

有一次,120在路上捡到一位80多岁被撞伤的孤寡老人王红玉,送来公寓时,全身生满褥疮,生命垂危,她和护理员耐心地一口口喂饭、喂汤。有时呛着了,饭会从老人口中喷出来,喷大家一脸一身,但大家从无一句怨言。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护理和照顾,终于把老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。

80高龄的张大爷只有一个儿子,远在武汉大学教书,平时父子俩很少见面。有几次张大爷突发急病送往医院治疗,儿子赶不回来,李冬珍就在病床前24小时陪护。为了让老人开心,她经常用自己的手机让老人和儿子通话、聊天,直到老人安祥地离开人世。儿子专程到公寓表示感谢,他哽咽着说:“谢谢李院长,是您帮我向父亲尽了孝道,您的爱心我终生难忘。”从那以后,每到大年初一,李冬珍都会收到他打来的祝福电话。

看到那些无儿无女的老人在别人过生日时羡慕又落寞的眼神,李冬珍暗暗把这些老人的生日记在心里。当他们生日来临时,她总是提前偷偷地准备了蛋糕和生日礼物,变着法儿给老人制造惊喜,使这些孤寡老人感受到儿女般的亲情。

节假日,她还经常组织一些集体活动,邀请社会各界的朋友和一些知名的演员与老人们一起联欢,精彩的节目逗得老人笑逐颜开。有位老大爷过节时子女接他回去,他很不情愿地说:“我不回去,家里还没有这里住得好,这里多热闹啊!”

开办养老院之初,李冬珍心里是忐忑的,唯恐照顾不周,老人们受到一丁点儿委屈,辜负了老人子女们的委托。如今,当她累得直不起腰来时,一回头,看到老人们舒心的笑容,她就觉得自己的付出有了回报,心中一阵快慰。

赢得赞誉  事业前景广阔

信阳爱心老年公寓创办19年来,从当初的几间平房,3个护理员,发展到现在的占地400多平方米,员工20余人,70多个床位,设施先进、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公寓,走过了常人难以想像的艰难历程。

19年来,爱心老年公寓先后接纳了1000多位老人入住,为上百位老人体面地养老送终。19年来,李冬珍自己也记不清为多少家庭解决了后顾之忧,替多少子女尽了孝心,又替社会解决了多少难题。为回报社会,公寓还面向社会托养孤寡老人,特困老人还可享受特殊优惠,真正实现了福利性、非营利性经营模式。

李冬珍在发展养老敬老事业的同时,还热心公益事业:2008年汶川大地震,她捐款1.4万元;2010年青海玉树大地震,她捐款1万元;2011年,浉河区成立慈善总会,她又积极响应号召,捐资1万元……她总说,这个社会需要正能量,需要我们人人都付出一点爱,个人的力量虽然微不足道,但如果无数人的爱心汇聚在一起,就能够解决大问题。

李冬珍为养老事业默默的付出,不但入住的老人和他们的子女看在眼里,记在心头,社会各界也都给予了她许多荣誉和赞誉:信阳爱心老年公寓先后被授予“河南省三八红旗集体”“河南省养老服务机构示范单位”“老人幸福之家”“老龄工作先进单位”等荣誉称号;李冬珍本人也先后荣获“河南省巾帼创业带头人”“河南省三八红旗手”等荣誉称号。河南电视台、信阳电视台、《信阳日报》《信阳晚报》等媒体曾多次报道她不畏困难投身养老事业的先进事迹。《福利中国》杂志听说了她的感人事迹,专门派记者赴信阳采访她和她的养老院,并刊登在杂志上。

面对获得的一系列荣誉,李冬珍没有陶醉其中。她心里明白,虽然以前做出过一些成绩,但这些荣誉都只能代表过去,今后唯有更加努力地投入到养老事业中,才对得起社会各界对自己的信任和褒扬。

老马明知夕阳晚,不用扬鞭自奋蹄。谈到今后的打算,李冬珍信心百倍:政府划拨的六亩土地,要好好利用,在原来的基础上扩大规模,建成一座医养结合的现代化养老院;大女儿马上要退休了,已明确表示,要协助母亲把养老事业好好做下去。

谈到这些,李冬珍禁不住高兴地笑出声来,原来一直担心后继无人,如今能得到孩子的支持,她走起路来都觉得脚步轻快了许多。她豪迈地表示,社会需要,国家政策支持,养老事业前景无限广阔,她要将养老事业进行到底,这样才对得起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。

让我们祝愿这位永不服输的古稀老人,梦想早日实现!

人物简介
退休19年,她仍不服老,走起路来虎虎生风;认准一件事,她心无旁骛,不达目的决不罢休;虽年近古稀,她仍心系公益,愿把余生奉献养老事业。她,就是信阳爱心老年公寓负责人,信阳市饮食服务公司原党支部书记、经理李冬珍。